基于GIS的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管理与可视化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浩

​132402197112224517

摘要

GIS 技术革新了土木工程地质勘察的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方式。本研究聚焦其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数据整合、空间分析等功能,探讨优化数据存储、查询与共享策略;研究可视化技术,通过数字地图等提升地质数据直观性。经案例验证其优势,提出发展方向,旨在推动 GIS 深度应用,为土木工程项目提供智能、可视化的地质信息支撑。


关键词

GIS;地质勘察;数据可视化

正文


一、GIS在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一)GIS在地质勘察数据管理中的作用

GIS在地质勘察数据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能够高效整合多源地质数据,提高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共享能力。传统地质勘察数据通常以纸质报告或分散的电子数据形式存在,难以实现跨部门协同和动态更新,而GIS通过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可将钻孔数据、地质剖面、遥感影像、地层信息等统一管理,形成标准化、可视化的地质信息平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用于地质构造分析、地层分布建模、地下水流动模拟等,提高地质数据的精准性和决策支持能力。

(二)地质勘察数据的GIS建库与空间分析

GIS地质数据库的建立是地质勘察数据管理的关键环节,数据库主要包括钻探数据、地层结构、土壤成分、地下水分布、地形地貌等信息。通过构建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库,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检索、调用和分析,提高地质信息的利用效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用于地质条件评价,如利用插值分析方法对钻孔数据进行空间分布预测,生成地下地层的三维结构模型,优化地质勘察成果表达。GIS空间分析还能进行断层、滑坡、沉降等地质灾害因素的评估,为土木工程项目选址和地基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三)GIS在地质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GIS在地质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实现对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通过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可结合历史灾害数据、气象数据、地形地貌信息,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识别高风险区域,为土木工程选址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GIS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可用于监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例如利用卫星影像分析滑坡位移、沉降速率等信息,进行灾害早期预警。基于GIS的多时相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模拟,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

二、GIS在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数据可视化中的优化路径

(一)GIS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GIS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地质勘察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将复杂的地质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地图和三维模型,提高地质信息的表达能力和工程应用价值。传统地质勘察数据主要以文本、二维剖面图、钻探记录等方式呈现,信息表达方式单一,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高精度、直观化数据的需求。GIS可视化技术能够利用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地质剖面图、钻孔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地质信息图层,实现不同地质单元的分类、查询和动态分析。GIS可视化不仅支持二维地质图的展示,还能够结合地理坐标数据,构建地形起伏、地下地层分布、岩性界面等多维信息,提高工程地质分析的精确性。

(二)基于GIS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优化

GIS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直观展现地下地质结构,提升地质勘察数据的立体表达能力,为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传统的二维地质剖面图仅能展现局部地质信息,难以准确反映复杂地质条件,而三维地质建模能够整合钻探数据、地震勘探数据、遥感影像等信息,构建精细化的地下地质结构模型,提高地质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视化程度。基于GIS的三维建模方法主要包括地质体建模、属性建模和动力学建模。地质体建模利用TIN(三角不规则网)、体素建模等方法,重建地下地层的空间分布,实现高精度地层可视化。属性建模将地质信息与三维空间坐标结合,赋予不同地质单元相应的岩性、孔隙率、渗透性等参数,提高工程分析的准确度。动力学建模可结合地质力学参数,模拟地质演化过程,如滑坡、沉降、断层活动等,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可靠性。三维地质建模的优化可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智能算法优化、自动建模技术等方式,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增强GIS在工程地质可视化中的应用价值。

(三)多源数据融合提升地质信息可视化精度

多源数据融合是提升GIS地质可视化精度的重要手段,能够将不同类型的地质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形成完整的地质信息系统,提高数据的空间精度和表达能力。地质勘察数据来源广泛,包括钻探数据、遥感影像、地球物理探测、激光雷达测绘、卫星监测等,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测量精度,需要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实现统一管理。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空间插值、权重分析、贝叶斯统计等,通过数据配准、坐标转换、数据重采样等技术,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在地质勘察应用中,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地质构造识别,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析地下岩层结构,并将钻探数据用于局部细节优化,形成高精度的地质信息模型。数据融合技术的优化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数据的自动分类、特征提取,提高多源数据集成的智能化水平。GIS的多源数据融合能力能够大幅提高地质信息的精度和可视化效果,为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

(四)GIS与BIM融合在地质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

GIS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融合在地质信息可视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将工程地质数据与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相结合,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可视化管理水平。GIS擅长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信息分析,而BIM具备精细化的建筑构件建模能力,将两者结合能够实现地质勘察与工程施工的信息互通,优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地质勘察阶段,GIS可提供详细的地质条件分析,如地层结构、地下水分布、土壤承载力等,为BIM模型的基础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在施工阶段,GIS与BIM结合可实现施工场地三维地质展示,提高施工方案的适应性,如在深基坑施工中,BIM可提供建筑结构模型,GIS则可提供基坑地质信息,两者结合可优化支护设计,降低施工风险。此外,GIS-BIM融合可实现智能监测,如结合传感器数据,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沉降监测,提高工程安全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GIS与BIM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趋势,为地质信息可视化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五)GIS可视化系统在工程勘察决策支持中的实践分析

GIS可视化系统在工程勘察决策支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工程选址、地基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提高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传统工程勘察决策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和局部测绘数据,缺乏系统性的地质信息管理,GIS可视化系统通过整合地质勘察数据、地形测绘数据、遥感影像、历史灾害记录等信息,构建直观的地质信息平台,提高工程分析的精度。GIS可视化系统可在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如在公路选线过程中,可通过GIS地形分析功能,识别最佳路线,规避地质风险,提高工程可行性分析的精准度。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GIS可视化系统可结合气象数据、地震监测数据,实现实时预警,提高灾害防范能力。此外,GIS可视化系统支持多终端访问,工程技术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移动端设备随时获取地质信息,提高工程勘察的便利性和效率。

结束语GIS 在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管理和可视化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地质数据支持的效率与精度。它优化数据管理,实现地质信息直观可视化,助力科学决策。未来结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GIS 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分析与动态可视化水平,推动工程地质勘察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信息。

参考文献

[1]赵丽丽.GIS支持的工程测绘数据一体化管理策略[J].测绘工程,2022,31(4):78-83.

[2]李华敏.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在测绘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21,22(6):901-910.

[3]李婷美.三维GIS技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创新应用[J].城市规划与发展,2020(5):66-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