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企业工时管理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祁晓敏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5

摘要

在当今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工作时间管理中,主要依靠人工录入和人工判断,这样会造成信息不对称,浪费资源,拖延工程进度。另外,由于缺少对工作时间的监测与统计,经理很难掌握工程进度与员工表现,进而影响工程项目的正确决策。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时间,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员分配,提升专案的交货品质与顾客满意程度,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企业工时管理的热点话题。本文就建筑设计企业工时管理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探索,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建筑设计企业;工时管理;优化策略;实践探索

正文


一、工时管理的界定与建筑设计企业影响的关联性探析

   工时管理是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对人力资本进行有系统的规划与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工时的控制包括工时的规划,记录,分析和调整等。比如通过劳动时间的分析,找出生产的“瓶颈”与“改善”的空间,由此通过战略的动态调整,使企业能够主动地应对商业和市场的变化。 在建筑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对建筑单位的工作时间进行规划、监测和分析。其中针对建筑设计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定制化,现行的工作时间安排方式主要有:固定时间制度、弹性时间制度和专案工作时间制度。传统的工时制度具有工期短、管理方便、评估方便等优点,但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设计业务中存在弹性不足、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所以需通过灵活工作时间安排,使企业能够依据工程需要、个体状况等因素对工作时长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满足感和创造性。但是,灵活的工时制度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多个专家小组、多个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造成信息交流不顺畅、工程计划无法控制的问题。因此以业绩评价为核心,以时间为纽带,以提高工程的透明性与可问责性,使得人工工时的优化与管理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建筑设计企业工时管理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探索

    (一)采用工时管理数字工具技术,执行更透明的项目管理制度

   运用科技方法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益。将人力资源投入工作时间的优化中,可以减少人工录入和分析错误的频次,从而实现自动处理。基于 BIM 等数字技术与人工小时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对人员工作时间的动态跟踪与可视化分析,帮助管理者更加精准地评价人力资源配置与生产率。另外,人工工时管理系统一般都具有对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报的能力,可以依据以往的资料,对将来的工程进行预估,协助企业在专案之初,制订出比较准确的计划与进度。比如在复杂的工程设计中,P6MS等工程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甘特图、网络图等专门的工具来为工程的各个阶段确定清晰的时间节点和职责划分,保证了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对自己的工作和进度有了清晰的认识。

   比如企业将各设计者的工作进程及工作时间信息整合为一个中心的资料库,并选取适当的 BIM技术。该体系不但能对每个设计者的工作时间进行自动统计,而且通过各种图形、资料分析等手段,向管理者展示了每个工程阶段所需的人力物力。通过对比分析,管理者可以迅速地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的总体生产力。另外,本企业还建立了P6工程管理体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程管理平台。该系统能够对工程进程进行动态的动态调整,保证各参与方能够及时了解到工程的进展情况,通过清晰的职责分工与资讯交流管道,可降低因资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与延迟,提升专案的统筹与效能。

    (二)优化任务分配与资源调度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理地安排人工工时,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总体工作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工艺改善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从目前的工作流程来看,审批过程烦琐,沟通不畅,资源的重复分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精简”的理念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此外精益生产的关键是“价值流图”,它通过对过程中的无效部分进行辨识和剔除,从而达到优化过程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生产费用,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比如总部设在北美的一家建筑工程企业,运用先进的过程改善战略,对它的工作时间进行了有效地优化。在原来的工程设计过程中,工程的立项时间很长,造成了工期的拖延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本企业采用综合信息模型,实现了设计、审批和建筑三个环节的一体化。该体系的实现了设计师、工程师及项目经理三方在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上进行协同工作,实现对设计更改及项目相关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分享,从而降低“数据孤岛”的问题。同时,运用了“精益化”的理念来促进整个工程的不断改善。在有规律的流程中,发现了许多没有附加值的行为,所以对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最新的分析软件对产品进行了自动检查,以降低人工误差和重复性。通过对过程与经营的二次优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顾客满意度[1]

    (三)开展定期培训,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对建筑企业而言,合理安排劳动时间是提高企业生产率、提高职工满意程度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增强工作人员的时间意识,制定任务优先权,利用时间抵抗分析、甘特图、西红柿工作法等专门的方法,使员工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从而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准时度。与此同时,将核心业绩(KPI)与平衡计分卡(BSC)相融合,构建基于业绩驱动的激励体系,使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对任务完成时间、质量标准完成情况、对员工的创造性贡献等业绩进行定量评价,这种激励制度既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又可以促使其持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与创造性,使企业的工作时间管理达到最优。

比如一家著名的建筑企业面对工程工期推迟、人员工作压力增大等难题,通过一套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推出了一套“最佳时间经理课程”的训练方案。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学习时间管理理论;中级阶段的实际工程仿真;进阶阶段的个体化指导。运用时间抵抗分析方法,让雇员学习如何认识并跨越阻碍他们的工作,并运用甘特图对工作进行优化。该企业采用了“西红柿工作法”,即25分钟有效工作,5分钟休息时间,以此来帮助员工集中精力,提升工作效率。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在完成工程任务后,不但能得到业绩奖励,而且还能因其创意而得到更多的事业发展机遇,比如参与世界一流的建筑设计交流大会、内部提升通道等,进而增强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企业,需构建一个灵活、动态、细致的管理系统,使之能够满足产业特征与不断改变的市场需要。因此采用工时管理数字工具技术,执行更透明的项目管理制度,优化任务分配与资源调度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开展定期培训,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均具备实践应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昌盛. DK项目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运用实践[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24, (36): 38-40.

[2]李仲宏.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对策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24, (36): 41-43.

【作者简介】祁晓敏,女,199206,湖北,硕士研,经济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企业工时管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