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霍花拉

科尔沁右翼前旗生态环境监测站 137400

摘要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实施,环境经济核算工作的开展及污染减排工作的推进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境统计工作任务也日益增多,对环境统计在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适应新时期新任务对环境统计的需要,如何提高环境统计工作水平,成为我国环境统计部门和工作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论述了当前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统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正文


1  引言

生态环境统计工作,实现了环境保护与数据统计的融合,以收集各类生态环境数据为主,是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环境统计工作作为各级环保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全面反映环境状况、制定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统计过程中,存在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忽视数字化技术的作用、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统计监管制度尚未完善等问题,降低生态环境统计质量,影响到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优化环境统计各要素,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促进生态环境统计高质量发展。

2  生态环境统计的积极作用

2.1 提供有效环境数据

生态环境统计能够提供有效环境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指标等,为相关部门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生态环境统计工作,有利于获取大气环境数据,了解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状况,为环境问题成因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使得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例如,通过深入分析气象数据,相关部门可以了解近期风向、风速,结合污染物浓度变化数据,能够模拟出污染物扩散路径,为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奠定依据[1]

2.2 强化环境管理水平

生态环境统计有利于强化环境管理水平,更精准地识别环境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优化环境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首先,生态环境统计数据中,涉及大气、水、土壤、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数据,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环境状况的全景图,使其直观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分布,定位环境问题的高发区域,促使相关部门优先采取治理措施,提高环境管理整体效能。其次,生态环境统计工作的展开,能够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合理分配环境管理资源,明确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分布、面积及价值等,将资金与人力等要素,投入到生态价值更高的项目中,强化环境管理实效性。然后,生态环境统计是构建环境质量实时监测体系的基础,统计人员利用现代化监测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持续统计环境要素,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3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生态环境统计,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有效应对环境风险,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观念。其一,生态环境统计是构建全面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石,通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中,设置监测站点,统计各种环境指标,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其二,通过定期公布生态环境统计数据,有利于增强环境保护信息的可信度,让公众更加信服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也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事实依据,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2]。其三,生态环境统计的进行,有利于扩大环境监管范围,除了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还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源等进行监管,实现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全面监管。

3  我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生态环境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缺少多样化统计方法与手段,难以处理复杂环境问题,影响统计工作高效进行,降低生态环境统计质量。一是专业培训较少,相关部门未组织丰富的专业技术培训,没有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举办讲座,导致统计人员不了解新方法、新技术,不利于优化环境统计工作,阻碍生态环境统计创新发展。二是人员沟通不足,相关部门未完善线上交流渠道,导致各统计人员沟通受阻,难以互相学习成果经验,降低生态环境统计质量,不利于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及有效性。三是未优化人员结构,相关部门未改善统计人员待遇水平,难以吸引高素质统计人员就职,降低统计工作专业性,影响生态环境统计可持续发展,进而阻碍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四是个人知识欠缺,统计人员未积极学习新知识,缺少对统计学、环境学的持续学习,难以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体系,没有积极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无法为生态环境统计提供人才保障。

3.2 忽视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中,忽视数字化技术的作用,未使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降低统计效率,阻碍环境统计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第一,相关部门未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先进设备不足,无法为生态环境统计奠定基础,降低统计工作智能化水平。第二,在生态环境数据收集中,统计人员仍以手动数据采集为主,简单使用Excel表格统计数据,降低统计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数据时效性,影响后续工作高效进行。传统人工采集模式下,既耗时费力,又无法保障数据准确性,影响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效展开[3]。第三,统计人员未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难以快速分析环境数据,难以深入挖掘各类数据的潜在关联及规律,无法为后续环境管理提供详细数据,降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四,相关部门未创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共享平台,难以实现环境数据实时共享,影响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实施。

3.3 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难保障,既降低统计工作有效性,又影响到后续环境保护建设,不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统计可持续发展。首先,环境数据来源复杂,增加了统计工作不确定性,现有的统计工作中,监测主体众多,且不同监测主体的监测能力和目的存在差异,可能出现一些不规范操作,降低环境数据真实性与可信度。其次,生态环境统计涉及大气、水、土壤等多个要素,每个要素的数据收集方法较为复杂且多样,如果在统计过程中混用不同的监测方法,极易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数据质量。然后,对于复杂的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可能会得出差异较大的数据结果,给数据的标准化带来很大挑战。

3.4 统计监管制度尚未完善

生态环境统计监管制度尚未完善,不利于强化统计工作规范性,无法为环境统计提供制度保障。其一,相关部门未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缺少对统计人员工作情况的全面监督,难以确保数据质量,降低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规范性,影响生态环境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其二,相关部门未制定丰富的激励措施,难以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统计效率,也缺少相应的问责机制,对于工作不力的人员,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难以肃清内部风气,不利于呈现良好的统计秩序。其三,相关部门未明确统计工作流程,导致统计人员随意性较大,影响后续监管活动实施。

4  我国生态环境统计的创新发展路径

4.1 加强统计人员专业队伍建设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统计人员专业队伍建设,强化统计人员工作能力,呈现更好的统计工作效果,为环境保护提供完整、有效数据。首先,相关部门应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邀请生态环境统计领域内专家,举办统计专题讲座,展示更科学、新颖的统计方法与模式,以此强化统计人员专业性,推动生态环境统计工作持续优化,改善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其次,相关部门应完善在线交流平台,便于统计人员互相沟通,分享生态环境统计工作经验,总结行之有效的统计方案,保障统计工作质量,进而推动生态环境统计高质量发展。然后,相关部门应改善统计人员待遇水平,吸引复合型、高素质统计人才就职,以此优化统计人员结构,增强环境统计队伍专业性,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效能[4]。最后,统计人员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理论知识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与时俱进,强化统计质量及水平。

4.2 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统计效率,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其一,相关部门应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统计工作数字化基础设施,采购先进的监测技术与设备,为生态环境统计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其二,相关部门应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统计数据实时共享,汇聚各部门力量,共同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5]。其三,在环境统计过程中,统计人员应灵活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借助数据分析模型,来高效清晰、筛选生态环境数据,强化统计数据质量及准确性,提高统计效率的同时,强化数据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与时俱进。其四,为深入挖掘环境数据,统计人员应灵活使用AI、大数据技术,及时发现地区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加快生态环境管理建设。

4.3 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及完整性

相关部门应当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及其完整性,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提高环境数据统计标准化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统计质量。一是规范数据来源,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明确各类环境要素监测流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并加强对各类数据主体的监督,大力打击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二是构建数据核算标准化机制,对于生态环境统计中的复杂数据,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核算标准和方法,结合实际生态环境情况,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提高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三是防范人为干扰,真实反映生态环境的实际变化。

4.4 建立健全统计监管制度体系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统计监管制度体系,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环境统计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第一,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监督统计人员工作开展情况,保障统计方法、技术符合统计需求,促进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第二,相关部门应制定多样化的激励对策,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工作动力,并完善相应问责机制,对于出现重大统计错误的人员,应给予一定惩罚,肃清内部风气,形成良好、健康的环境统计内部秩序。第三,相关部门应明确统计流程,要求统计人员按照相关步骤,有序开展统计活动,有效强化生态环境统计规范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忽视数字化技术的作用、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统计监管制度尚未完善等问题,难以强化环境数据质量,降低统计工作水平,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文章通过分析生态环境统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提出加强统计人员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及完整性、建立健全统计监管制度体系等方案,从人员、技术、数据、制度等方面优化,强化生态环境统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欣.浅谈环境统计在基层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清洗世界,2023,39(11):151-153.

[2]冯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统计与实践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6):15-17+153.

[3]邓燕辉.高质量发展下生态环境统计工作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4):39-41.

[4]王珍.高质量发展下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2):31-33.

[5]张震,陈敏敏,吴琼,.普查大数据分析与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J].环境保护,2020,48(18):34-37.

 

作者简介:霍花拉 1967.9 女 科右前旗 蒙 本科 副高 科尔沁右翼前旗生态环境监测站 研究方向:环保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