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管理实践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实践
正文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维护和提升公民生活质量、保障基本生存需要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问题的深入分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经济管理实践则侧重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结合将有助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基金理论的有关论述
(一)强调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早期就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角度论述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在劳动创造的总价值中必须作一定的基金储备,以防范生产过程中的不测风险,维护社会稳定。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社会再生产角度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作了分析,指出:“在不变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总是处在各种使它遭受到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此外,从价值方面来看,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这个不变资本有可能贬值)。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社会保障基金。”在这里,他主要从不变资本再生产角度说明了必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同时,他还从可变资本再生产角度论证了建立基金的必要性。他指出:“如果我们把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缩小到社会现有生产条件下,一方面形成保险基金的准备金,另一方面为了按社会需求所决定的程度来不断扩大再生产必要的限度。最后,如果我们把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为社会上还不能劳动或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而不断进行劳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上未来劳动者及目前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作好物质准备,从而为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创造条件。因此,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储备一定的社会保障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作了相应论述,他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生产基金与后备基金从这种形式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而且着重指出社会保障后备基金对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政治安定、国民教育有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在社会生产中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二)阐明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马克思从社会产品分配原理出发,不仅阐述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而且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他认为,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必须作必要的扣除,形成社会保障基金,以满足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产品分配时指出:“在分配之前应作三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时,他认为,进行个人消费分配之前还必须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0根据马克思这一思想,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在再分配过程中,也要进行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需要。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此也作了阐述,指出:“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这部分基金“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是必须继续存在的一部分”,“这部分基金是收人中既不作为消费也不一定用作积累的唯一部分。在这里,马克思主要说明了社会保障基金在不同生产方式条件下都是存在的,而且这部分基金具有专门的用途。
二、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管理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通过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可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促进内需的增长。同时,社会保障可以减少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稳定性,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经济管理对社会保障的支持
经济管理作为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例如,通过税务政策的调整,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于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基金的现实意蕴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对“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这说明在我们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长远着眼,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着社保基金缺口不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状况下,更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确保经济社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二)加快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备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总产品以及个人消费品中,必须作一定的必要扣除,以防范各种风险,确保生产活动持续进行。对于生产力不发达、国民收入水平低的中国来说,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完善受到来自资金方面的限制尤为严重。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保基金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国民收入扣除为主体,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费)、企业缴纳和个人出资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加快社会保障基金储备。同时,要防范基金贬值风险,选择合理的投资渠道与产品,加快基金的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三)强化国家在社会保障基金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而且这种责任是任何个人或团体无法代替的。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尤其要国家进行集中领导与统一管理。所以,当前我国一定要强化政府在基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加快基金制度建设,完善基金管理与监督,实现基金安全运行,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顺利推进。
四、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我们应当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经济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当前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在社会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参考文献:
[1]王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管理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01):7-9.
[2]丁建定.论社会保障制度功能认识的发展及其实践意义--西方社会观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话语体系[J].社会保障评论,2022,6(4):32-48.
[3]韩雷,彭思倩,何召鹏.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三级循环理论[J].经济纵横,2022(6):2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