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诊疗理论的中风因机证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风;诊疗理论;因机证治
正文
引言
中风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当前,虽然中医药在中风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理论与诊疗方法体系纷繁复杂,对疾病的认识缺乏统一的认识,不能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科学内涵和诊疗规律,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本文以中风病因、病机、证候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中医诊疗理论的中风病因及证治研究方法和技术,以期为中风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一、中医诊疗理论概述
1.1 中医诊断理论
在古代,古人就有对疾病的描述,其中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和体征等内容,这是最早的医学理论。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说明了疾病发生前的症状,能够及早发现疾病。《伤寒论》中记载“有表证、无表证”,说明了在发病之前,能够通过观察身体的症状进行诊断。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脉微欲绝”、“脉细欲绝”等症状,说明了疾病发生前,可以通过观察身体的变化进行诊断。这些记载说明中医诊断理论在古代已经十分成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在中医诊断理论中,包括了诊断方法、诊断依据和症状体征等内容。
1.2 中医治疗理论
中医治疗理论的目的是恢复或者缓解疾病患者的症状,在中医治疗理论中,包括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其中病因就是指发病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指的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了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病位指的是发病部位,包括了全身各个部位,可以分为脏腑、经络、气血等内容。在中医治疗理论中,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按摩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了中药、中成药和西药等内容,针灸治疗包括了针刺、艾灸和推拿等内容。按摩疗法包括了穴位按摩和经络按摩等内容。
二、中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2.1 中风病因研究
2.1.1 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情志内伤等方面。其病因病机是一系列的复杂的病理变化,由外感六淫为诱发因素,内伤七情为内因,饮食不节为诱因,房劳过度是外因。其中尤以七情内伤为最重要的诱发因素。《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病理变化中,外感六淫常与人体正气的阴阳盛衰有密切关系;内伤七情也是导致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十分丰富,且各学派学说有所侧重。笔者认为,中风病因可归纳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而外因中又可分为六淫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房劳过度等。
2.1.2 现代病因学解析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的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内因主要有年龄、性别、遗传、体质、地域等方面,而外因则包括感染、中毒、外伤等,此外,还有一些先天性遗传因素。现代医学对于中风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脑血管病变是导致中风的最主要原因;(2)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3)糖尿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4)吸烟与饮酒可导致中风;(5)不良情绪可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高,而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病。综上所述,中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代医学研究尚在不断深入中。
2.2 中风发病机制研究
中医理论认为,中风是由于风、火、痰、虚、瘀等病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而出现的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的异常或部分破裂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又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梗死;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中风的因机政治理论
3.1 中风的因机政治理论概述
3.1.1 因机证治的基本思想
因机证治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风不同证候的内在本质,通过分析其变化规律,确定其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辨证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思维方法对中风疾病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而作出的诊断。在因机政治理论中,“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内在本质,包括病因、病机和证候等;“机”又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机政治理论作为中医诊疗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辨证论治理论一样都是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基本方法。
3.1.2 因机证治的临床应用
因机证治的临床应用,体现了中风病病程长、病情复杂的特点,又体现了中风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位广泛等特点,因此对中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风病机变化规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风的因机政治理论。随着临床上对中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因机证治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因机证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和治疗,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因此,因机政治理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证实。根据中风病发病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因机政治理论在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3.2 中风的因机证治方法
因机论治的关键是“辨证”,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医学的“辨病”有很大区别。如中风病因是由于肝风内动,故治以疏肝解郁、息风通络为法;如中风病位在脑,故治以化痰、醒脑开窍为法。因机证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的始终。它所强调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表现,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性及症候表现,进而明确其病理性质及发展演变规律。在病因与证候发生发展过程中,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其进行施治。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具体表现,运用因机政治理论辨证施治,对中风病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关键。
结论
中风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但其核心病机只有一个,即“虚”。而根据中风发病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现,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风火上扰、痰瘀互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四大证型。虽然各大证型中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特点都是以气血逆乱为核心,贯穿疾病始终。所以,根据中医理论及因机证治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中风病的中医治疗应该以“补虚祛邪、扶正固本”为基本原则,在治疗中既要注意扶正固本又要注重祛邪。在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根据中风病的发病因素和患者的证候特点及机体状态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以求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和畅、邪正平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角度探讨中风的防治. 边宁涛;马菲鸿.光明中医,2014(06)
[2] 中医综合护理治疗中风便秘临床观察. 周琼芳.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