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与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赵文凯

身份证号:152601198312230156

摘要

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些灾害的防治中,水文与地质工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为灾害预警、风险评估和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探讨水文与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水文与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应用与研究

正文


一、引言

地质灾害,如同大自然的无情挑战,时常以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形式,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灾难性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因地质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数千亿美元,且人员伤亡数字触目惊心。这些灾害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鉴于此,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应用,以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程实践,为抵御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分别从地下水的规律研究和地表及地下构造的工程应用两个角度,深入解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水文地质通过揭示地下水与地表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如地下水位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地下水流动与泥石流形成机制的关联,以及地下水动态对地裂缝扩展趋势的预测,为灾害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工程地质则侧重于分析地质结构、土壤性质和地表过程,通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地质风险,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变化的复杂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对地下水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的提升,如水文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的改进,使得地下水信息获取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精确性。同时,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质灾害分析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对地表和地下地质环境的了解,为灾害风险评估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水文与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理论基础

水文与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两个关键领域:水文学原理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地质工程方法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实施。这些理论为科学地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水文学原理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与灾害发生机制的紧密联系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如水位升降、水力梯度变化、水质变化等,能够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例如,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可能导致土壤脱水,减弱土体的凝聚力,从而增加滑坡发生的概率。通过水文地质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路径、速度和压力,预测这些变化对地质结构的影响,从而提前预警可能的灾害。例如,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在2004年地震后,通过水文地质模型预测了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成功预警了滑坡风险,减少了人员伤亡。

地质工程方法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的分析和评估,为灾害防治提供工程设计依据。地质工程师们利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地表观察等手段,对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岩土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以识别潜在的灾害隐患。例如,在山区公路建设中,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可以识别出潜在的滑坡和崩塌点,通过合理的路线设计和边坡加固工程,有效防止了灾害的发生。此外,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可以利用地质工程方法设计排水系统,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从而降低灾害的破坏力。

在风险评估方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理论提供了量化风险的方法。通过水文地质参数(如地下水位、水力梯度等)和工程地质参数(如岩土强度、结构稳定性等)的综合分析,可以建立灾害概率模型,量化不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这种评估方法对于制定防灾政策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合理分配资源,优先解决风险最高的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还涉及到预防、应急和恢复三个阶段。预防阶段主要依赖水文与地质工程的理论基础,制定科学的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制度;应急阶段则需要快速响应,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灾害模拟技术,对灾害进行动态评估,指导救援行动;恢复阶段,则需要工程地质的实践技术,如地基加固、土地复垦等,以恢复受灾地区的功能,减轻灾害的长期影响。

三、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

案例一:地下水位变化与滑坡预警

2004年的日本东北部岩手县,一场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地震过后,岩手县的地下水位发生了显著的下降,这引起了水文地质学家的密切关注。通过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模拟预测,科研团队发现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的疏松,进而增加滑坡的风险。他们及时发布预警,指导当地居民和政府采取了紧急的排水和防渗措施。结果,尽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地面裂缝,但滑坡事件的发生数量却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员伤亡也相对较少。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水文地质预测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作用。

案例二:工程地质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偏远地区,一项公路建设项目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地质工程师们揭示了沿线的地质构造特征,识别出多处潜在的滑坡和崩塌点。他们设计了一系列边坡加固工程,包括锚固系统、挡土墙和排水设施,同时调整了公路路线,以避开高风险区域。这些工程措施有效降低了灾害发生的概率,确保了公路的稳定通行,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案例表明,工程地质的实践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不可或缺。

案例三:遥感技术在泥石流防治中的应用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频繁的降雨和陡峭的地形使得泥石流成为当地的常态。科研团队利用遥感技术,结合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数据,建立了实时的泥石流风险评估模型。模型不仅能监测降雨量,还能分析地表径流和土壤含水量,提前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当地社区根据模型的预警,及时采取了疏散措施,并在坡面实施了植被恢复和排水工程。这些预防性措施显著减少了泥石流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展示了遥感技术与地质工程结合在灾害防治中的强大潜力。

案例四:地质灾害恢复与重建

2010年,中国西南部的某地区遭受严重的山体滑坡,导致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受损。在灾后恢复阶段,工程地质专家们首先进行地质勘查,明确了滑坡的原因和影响范围。接着,他们设计了地基加固工程,通过锚杆、挡土墙和植被恢复等方式,稳固了不稳定的山坡。同时,他们利用水文地质知识,改善了当地的排水系统,防止了地下水位上升引发的二次灾害。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工作,该地区逐步恢复了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展现了地质工程在恢复和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实际应用和显著成效。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能够在灾害发生前进行有效的预警,灾害发生时迅速响应,灾后实现有效恢复。

结束语

水文与地质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理论研究,我们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和减轻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水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更精准的地质灾害防治。

参考文献

[1]高鹏. 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探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 (21): 186-187.

[2]张丽艳.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的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 (18): 157-158.

作者简介:赵文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大街地质调查研究院,邮编100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