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摘要
关键词
餐饮空间设计、教学创新
正文
《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设计类课程。课程涵盖从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到餐饮空间规划、照明和材料选择等各个方面。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餐饮行业中的优秀空间设计师。
一、传统的《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痛点
对照《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要求,目前的《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主要存在问题:
1.教师主体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形式的弊端。
餐饮空间设计课程内容繁杂且广泛,过去的《餐饮空间设计》课程通常以教师为主导,讲授为主,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难以把握重点,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学生感到教学乏味,进而加大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难度。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标准化”和“统一化”,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缺乏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仅停留在表面层面,对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不足,更难以谈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在当下时代,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行业从业者,独立的设计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仅为表层理解,学生主要针对概念性空间设计进行学习和设计,对创新设计的认识相对模糊,设计过程中易受教师主观观念的影响,普遍缺乏自主能动性。因此,导致许多初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独立设计意识与能力均不强,因而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
3.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策略,表现形式相对单调。
在教育实践中,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内容的理解往往较为有限,难以充分结合时事进行深度融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他们的融入方式往往显得单一、生硬,无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衔接和过渡。这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可能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以《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理论讲解中往往只关注于餐厅风格的表面设计特点,而忽视这些风格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餐饮文化背景。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在实践项目中,过于强调设计思维、理念、手法和深化设计,而未能充分强调设计师工作中应具备的严谨态度和工匠精神。
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并探索更多元化的融入方式。他们应结合时事热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融合。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创新
基于上述问题,根据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本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解决教学痛点与难点。
1.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养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的“双基目标”,提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职业观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定位于问题的解决,定位于专业概念的建构,定位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重构
《餐饮空间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课程,按照传统学术性划分教学模块
知识过于分割碎片化,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很难通过课程学习,建构设计的综合性信息。随着授课的推进,学生的兴趣也逐渐减少,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将传统教学课程内容:餐饮空间设计概述—餐饮空间设计规划与流程—餐厅功能区划与布局设计—餐饮空间照明设计—餐饮空间色彩与材质选择—餐饮空间装饰与陈设设计—餐饮空间家具设备选择—餐饮空间风格设计—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按照学术性划分教学模块,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划分模块,即:设计之前—开始设计—各类餐饮空间设计—细部设计—餐饮空间的设计心理学--—设计实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课程,可以解决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异性问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
(2)将实际工作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新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引入实际工作案例,传统教学中理论是主角,案例的使用是为了说明理论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将理论与案例在传统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互换,让理论服务于实例,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能解决实践问题。学生也在实际案例仿工作过程学习中获取知识,同时提升了岗位能力与知识迁移的能力。真实案例的采用也利于与时俱进更新设计理念。
(3)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餐饮空间设计与菜品、服务齿唇相依,是经营一个餐饮项目的三条腿凳子。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我们不但在教学中可以从设计,菜品,服务入手,同时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融入地方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融入以乡村农家乐为主题的餐饮空间设计,体现了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餐饮空间设计中环保材料的使用,可以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提升四个自信;通过对‘‘中国八大菜系’’的讲解,可以与中国餐饮文化史结合起来,提升文化自信;细部设计中,可以将工匠精神引入,培养学生的行业规范意识等。
2.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采用哪种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生情况与学习内容来科学制定。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将“以教为主”的课堂转换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教学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如建立丰富的案例资源库,包括各类餐饮空间设计案例,有按照建筑面积、餐厅座位数分类的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餐饮空间设计案例;有按照餐饮功能及位置分类的独立式、综合体式、旅店配套式餐饮空间设计案例;有根据区域分类的用餐区、后厨区、公共交通区等餐饮空间设计案例;有根据功能分类的宴会厅、不同菜市厅、包厢等等的餐饮空间设计案例,有设计成功的案例,也有设计失败的案例等。如提供餐饮空间设计规范资源,包括空间规划规范、照明设计规范、色彩搭配规范以及细致入微的家具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规范来理解、交流、设计。
(2)营造“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要营造“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可以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有效的肯定学生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被鼓励、被支持,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愿望。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以采取角色互换(设计师与客户互换、不同设计师之间互换等)方式,学生通过体验不同角色可以更深刻理解不同角色对设计的要求。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案例分析、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新体验和合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竞赛驱动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竞赛驱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精神及成就感知。发布餐厅空间设计竞赛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局部或整体空间设计,通过成果分析与对比,全面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品质及成果。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工作室形式,融入实践教学课堂,将职业道德、劳动素养教育融入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4)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
混合式教学PBL课程设计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将教学的长度从课上延伸到了课前、课后,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自我学习与互动机会,《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做法如下:
课前(自我理解的阶段):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线上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通过学生课前学习情况、问题参与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存在的问题,可针对问题解答、辅导与调整授课方式。
课中(分享理解阶段):教师可以采取集体授讲授的方式,针对性解决学生共性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成果分享汇报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针对性点评,并适度扩展学习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点评。整个过程秉持互相交流、人人平等的观念,不仅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老师的学术研究能力。
课后(反思理解阶段):加强学生学习后的反思,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认知深度,教师可对反思过程给予适度指导与帮助。
课终(深化实现阶段):对整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结束后的探究交流。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方式,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对展示作品进行评价,从而分析出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时候教师从认知角度给予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
(5)结果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餐饮行业需求作为立足点,以成果、能力和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OBE教育理念进行构建。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以餐厅实案为依托,有力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了教学方法的使用。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外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团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环境的创设:
(1)创造讨论学习型教学环境
讨论学习型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讨论学习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日常见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在课前需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来形成并论证自己的观点。为创设讨论学习型教学环境。我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及线下学习用参考书目;另一方面,我们将教室布置成利于讨论的座位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与发言情况给予评分。
(2)创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一方面教师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微课、PPT、文本、图片等,另一方面引入了校企合作企业型实际项目组成果资源。同时在成果点评时,课堂上可通过网络连接企业专家点评,增强了工作情境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3)创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将理论课程与实训中心的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立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种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训中心通常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各种实际操作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还有助于他们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提前熟悉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
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参与现场调查、设计方案开发和建设过程,增强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训的结合,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除了学术知识,他们还能够发展必要的技能,如团队合作、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这些都是未来职场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提升教育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在实训中心中,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成效,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至关重要。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将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转向评价教师的“助导”水平,从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向关注学生学习参与度与价值获得。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革新课堂教学评价技术与手段,通过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针对不同学生的共同特点与个体差异,基于专业(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与学生全面发展确定评价指标,将结果检测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倾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通过全过程考核评价,使得对学生评价更加准确客观,最重要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在全过程评价中,可以通过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及时掌握过程数据,并在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
5.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的构建与革新,不仅是一个创意和实践的舞台,更是青年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加速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课程本身也得到了持续的提升。《餐饮空间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活动,为所有参与者带来了显著的益处,其具体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设计竞赛中获奖。
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郭纪澳同学的餐饮空间设计“橙与自然咖啡厅”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空间设计大赛一等奖。
(2)学生课程作品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课程作品质量实现了显著提升,表现为设计理念更加创新,技术手段更加娴熟,对餐饮空间的理解和把握更加精准。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展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
《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大三专业基础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挑战和大三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模式、课程思政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创新与实践。实践结果显示,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对提升学生成绩、激发专业热爱、培养积极主动学习行为、加强课程过程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成效。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餐饮空间设计》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支芙蓉.新文科背景下《餐饮空间设计》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与实践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13):116-118.
[2]唐海波,张立丽.项目工作室制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新美域,2022,(02):147-149.
[3]刘邦奇,李新义,袁婷婷,等.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4):85-91.DOI:10.13811/j.cnki.eer.2019.04.011.
[4]刘蕊,雷搏.项目实践教学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06):371.
[5]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2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