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科教融合下绘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绘画专业 科教融合 教学改革
正文
项目编号:JJ2023Y043
项目名称:《基于科教融合的绘本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我国艺术类高等教育科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1. 艺术类高等教育同样需要科教融合
2012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提出“科教融合,联合育人”的教育理念,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科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融合”的内涵有别于“并重”,更为强调科学与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是一场教育思想和教育路径的转向,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许多问题源于科教分离。尽管科教结合的形态已经形成,但是并没有形成科教融合的思想和理念,所幸科教融合的理念在我国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一些大学按照这种理念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艺术类院校的高等教育同样需要科教融合,与理工科高等院校一样需要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单纯教学”、“科教分离”、“教科并重”转向“科教融合”。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迫切需要依托组织内部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科教融合、教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艺术类高等教育科教融合的类型分析
不同于理工科专业,艺术类高等教育中的科教融合很容易被忽视,也很容易以偏概全,在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的研究赛道上拥塞,而忽视教育主导者即教师本身科研能力的提高与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院校中研究科教融合且实施教学改革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基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跨学科的科技融合。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代表,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元宇宙的重要创新领域技术系统——虚拟孪生,将之与设计交叉融合;北京服装学院为中国航天员设计航空服,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设计地面保暖装置;北京邮电大学的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在VR\AR与设计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北京印刷学院在高难度印刷工艺技术与设计等方面,都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科教融合案例。但这些专业“科”的层面仍然属于理工科范畴的信息、电子、通讯、材料等科学技术、工程技术领域。
第二类,基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科教融合。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代表,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科教融合。国内大部分艺术类专业院校对科教融合的研究与探索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类型方面中。“科”的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方面。
目前高等教育绘画专业的科教融合基本停留在第二类型层面,对于绘画专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需要直接融入理工科范畴内的科学技术,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需要拓展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以外的“科学”性研究,因此绘画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科教融合路径需要展开分析。
二、科教融合下绘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1.艺术为主体,融合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绘画专业作为纯艺术专业在科教融合的内涵、要求、实施、路径等方面与理工科专业的科教融合存在着极大差异,通常两者在科教融合方面大多无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基础,但是如果能主动跨学科关注先进科学理论与技术,并找寻到恰当的切入点融合艺术无异于打开创新艺术的通道。这在世界美术史中不乏先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莱奥纳多·达·芬奇生平精通解剖学、医学、透视学、数学、天文学、力学、空气动力学、建筑学、光学等科学,绘制过大量医学人体解剖图、艺用人体解剖图、透视图等绘画手稿,并应用于绘画作品之中,也绘制过大量建筑图、工程图,飞机、船舶、水车等机械制造图,在科学中融入艺术;19世纪印象派绘画的产生来自于先进光学理论的融合探索;20世纪突破架上绘画,融入更为多元的光影、影像、空间、意识流等艺术形式,亦是艺术与前沿科学观念、科学技术融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蓬勃发展,中国科技实力更是爆发式发展,尤其在AI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新型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既是对传统绘画方式的挑战,也为新绘画方式产生与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灵感来源。因此,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视线不能仅停驻在单纯的绘画技能传授之上,还应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向更先进、更前沿的科学动态,鼓励教师带学生承担或参与跨学科的项目研究,无论学生未来从事纯绘画还是设计方向的职业发展都将大有裨益,将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注入绘画专业教学之中同样值得倡导与探索。
2.艺术为主体,融合先进的视觉呈现与展示技术
当代绘画早已从绘画本体延展到呈现技术与视觉展示的发展,因此绘画专业的教育教学离不开以终为始,对于展示效果的创新设计与媒介利用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近些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国内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览效果可见,对新型材料、新型展示空间、新型视觉媒介、新型展示技术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新的探索模式和创新态势。
3.艺术为主体,融合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
绘画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从来都是绘画艺术秤不离砣的两部分。记录历史、讴歌时代,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以文艺增强国家凝聚力,这是艺术教育者与艺术从业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因此绘画专业教学离不开先进的“立德树人”为育人宗旨,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艺术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包含了科技复兴也包含了文化复兴,中国先进的文化意识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持和完善研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与知识容量,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格局实现科教融合。
4.教学为主体,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带来更为先进、更为便利、更为丰富,更能调动全感官、触发多维灵感的课堂教学体验。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绘画专业的教学同样需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尤其关注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与因材施教,个性化施教,通过多元化教学资源、智能辅助教学工具、虚拟教室、大数据学情监测分析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
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融合,这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尤其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科教融合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人才储备尤为重要。科教融合必将是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改革的未来引领。
参考文献:
[1] 马海泉,任焕霞.科教融合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访谈录[J].中国高校科技, 2012(5).
[2] 韩水法,马海泉,郝永林.高校发展应赋予科学研究更大的担当[J].中国高校科技, 2013(7).
...